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12 作者:谢欢欣 房林林 唐瑀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俄罗斯是中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和中俄战略协作新形势需要精通中俄文化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全面梳理和积极探索中俄两国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有效路径,阐释其时代背景,厘清其核心内涵,把握其实践要求,是持续深化中俄人文交流领域合作、巩固两国关系高水平发展势头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应有之义。

中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起点

中俄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俄关系业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特质是成熟、富有建设性与可持续性,以促进两国发展繁荣和人民福祉为宗旨,树立了国与国和谐共处与互利合作的典范”。新时代中俄关系内涵不断丰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紧密,两国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

2024年5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继续保持密切高层交往,确保政府、地方及民间交往机制顺畅运行,积极研究创建新的合作渠道”,提出了下一阶段中俄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点合作方向。要推动中国与俄罗斯,乃至俄语国家在各领域合作的蓬勃发展,培育精通中外文化、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作为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形式逐步多元、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持续丰富,合作交流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已迈入更成熟稳固、更有活力的重要阶段。2020年至2021年,两国联合互办中俄科技创新年,教育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两国学生往来也更加频繁,据俄罗斯政府统计,截至2024年12月,有超过6万名中国学生在俄罗斯学习,超过1.6万名俄罗斯学生在中国深造。

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是中俄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双方高校和教育机构间已签署超过3000项合作协议,建有12个同类大学联盟和3个在建联盟,涵盖双方800多所高校,成为全球最大的双边高校合作网络。中俄间教育合作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发展态势。

首先,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宽。202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该中心以实际解决国家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导向,承担面向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科研任务;同年8月26日,清华大学与圣彼得堡大学签署《关于俄语创新人才专业化培养的合作协议》,从服务两国发展战略需求出发,以联合培养专业化、多样化俄语创新人才为切入点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其次,联合培养的育人项目进一步走深走实。近年来,中俄高校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快速提升。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办中俄合作大学,当前在校学生4489人,留学生占比14%,连续三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超过80%。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中国-上合组织博士生培养创新中心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领域培训基地”揭牌,来自中、俄、哈等6个上合组织成员国首批120名博士研究生入学。

再次,两国青少年交流互动的载体进一步丰富。自2020年起,两国联合发起“中俄创新创业与创意大赛”,目前已涵盖网络空间、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等多条赛道。此外,中俄双方积极落实《中俄青少年世代友好宣言》,秉承“团结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携手将中俄睦邻友好世代相传,推动世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的理念,举办了一系列青少年线上线下活动。

综合来看,随着中俄战略协作的不断深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呈现出百花齐放、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一系列重磅合作文件的签署为中俄教育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向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基本概念及核心素养

第一,国际传播人才是具备多学科背景与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是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关键一环,是党和国家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的时代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际传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不同视角,从时代责任、科学能力素养、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阐释对国际传播人才的认知。综合来看,本研究认为:国际传播人才是指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和多元民族文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运用丰富的通识和专业知识结构,融通新闻传播学原理及新媒体传播应用技术,通过进行创新实践,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适应中俄战略协作的跨文化能力具有独特的构成特点。

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最初在美国兴起,随后在欧洲地区逐渐受到关注,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日趋丰富。约翰·贝里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对个体或群体如何在与不同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适应和融合进行了剖析。针对跨文化沟通能力,伊马霍里(Imahori)和拉尼根(Lanigan)构建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模型,强调了知识、动机和技巧三个方面的能力,并对其相互关系以及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国内的研究中,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教育领域,大量课题聚焦于语言学范畴。经过分析国内外针对跨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有关跨文化能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学界高度统一的定论。针对中俄战略协作这一特定背景下的研究尚属空白。经过文献分析,本研究认为:中俄战略协作的跨文化能力必须建立在对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高度认同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并熟悉中俄两国文化和国情,能够使用中文、俄语或其他语言进行高效沟通并运用中俄两国和国际通用法律、规则开展有效合作。

第三,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涵盖四个关键维度。

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要在中俄战略协作的视域下,深刻理解“中俄跨文化”和“国际传播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突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时代责任。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WICS模型多用于解释如何培养未来领导者,该模型由智慧(wisdom)、智能(intelligence)、创造力(creativity)以及它们的综合作用(synthesized)组成。基于WICS模型,本研究以“中俄国际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为主题,通过案例访谈的形式,对深度参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1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选取的访谈对象既有参与制定中俄高等教育战略协议、实施方案的设计者,也有在一线实施培养方案的执行者,访谈样本兼具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设计者与践行者等角色。通过访谈并对关键词进行提炼分析,本文构建了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素养的“四维模型”,即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认同能力四个维度及其对应的12项指标。

一是分析能力。该能力是建立在个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剖析、评价、比较所需要的能力。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人才储备,必须始终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拓展知识边界,构筑知识体系。分析能力是实现从“0”到“1”突破的基础,包括学科专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其中要根据因变量,通过自变量的合理设计,重点评价运用中俄两国语言和恰当的沟通方式、策略进行交流,以传递和获取信息,进而丰富知识结构的能力水平。

二是创造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进行颠覆性突破,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迭代的能力。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是中国着眼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对传播学理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及新技术在传播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持续动能的“发动机”。创造能力是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一环,包括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探索精神、可迁移能力等。因为综合国情、国家制度有所区别,中俄两国各有其独特的创新体系和机制。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创造能力上,要重点评价对两国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够高效整合资源、推动协同创新的能力。

三是实践能力。该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和运用时所需要的能力。在国际传播场域,需要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有深入理解。要助力中国形成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培养实践能力是关键。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应该放到具体科学研究、生产制造、国际人文交流的环境中培养,包括获取和应用知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策划执行等。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需要了解并尊重两国的文化特点,避免文化偏见和误解。

四是认同能力。在WICS模型中,综合作用指的是智慧、智能、创造力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有机呈现。具体到本文中,表征形式为对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自身的认同能力。培养胸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是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根本所在。认同能力包括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跨文化视野。对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可,是中俄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认同能力的基础所在。

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实现路径

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是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主要形式。截至2023年3月,中俄高校联合在华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28个。其中,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俄合作办学高校仅有1所。基于对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概念厘定和要素分析,本文选取了中俄高等教育领域的独立法人高校,以及有代表性的合作机构、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和研究场域,提炼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研复合、教学聚合、文化融合为支点的“1+3”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实现路径。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根本。

人才培养,“德”字为先。中俄联合培养的优势在于引入俄罗斯的先进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感受多元文化提供良好平台。在国际化的育人环境中,更需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首先,要秉承依法治校思维,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俄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有法可依。尤其是在办学的前期规划中,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在办学章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融入立德树人元素。其次,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中俄文化交流、职业发展规划、体育艺术等通识教育课程及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习交流会、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等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最后,要积极争取机构编制,为做好思政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建立贯通式的教研复合体系。

教学和科研是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场景。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要注重引进俄罗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做法,发挥外方的师资优势,打开学术的国际视野,树立全球眼光,把国际传播能力养成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

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一方面要坚持引进俄罗斯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实行专业培养首席教授等制度,开设“院士讲堂”等大师课程。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吸收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先进做法。注重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班级规模控制在15人,突出教学过程中个性化研究探索。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课堂反馈,灵活把握教学进度,适时融入研究模块,鼓励学生从二年级起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研究,提供相配套的教学方案、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考试采取“笔试+口试”,通过分模块测验的形式夯实培养过程。再次,在教研指导上,采用“一师一生”导师制和学年论文制度。为每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在低年级开始准备研究选题。导师指导学生围绕学科前沿确定研究选题并进入实验室持续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并择优推荐发表至国际高水平期刊,并依托学年论文积累阶段性研究成果,支撑学生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

第三,打造“感知-认同”的递进式教学聚合模式。

有效利用好各类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提升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俄联合培养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要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感知、理解、认同”为底层教学逻辑,推动教学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培养。

首先,把情境体验融入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体验式学习,引领学生在沉浸中“感知”。充分挖掘校史校情、属地资源中蕴含的国际化育人资源,设计在校内、在当地城市和地区了解中国、观察世界的情境体验线路;营造国际化的育人氛围,积极开发“中俄合作”“留苏百年”“大湾区故事”等特色鲜明的教学国际传播案例,建设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使中国故事讲述更鲜活生动。其次,把价值认同作为教学延伸,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提供广阔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中国故事青年宣讲团、朋辈导师等实践项目,引导青年服务国家、聚焦乡村振兴,实现学生从“听讲者”到“主讲人”的转变。

第四,探索多维度的文化融合路径。

文化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民互相了解的重要桥梁纽带。文化融合是中俄联合培育跨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创新语言教学模式,开展“浸润式”语言教学,可以由中俄优秀教师联合组成一支既掌握中国学生学习俄语规律,又具备丰富俄语教学经验的俄语教学团队,通过定制化编写教材,新生入学前语言强化训练,配备数量充足的教师、学生助教等形式强化学生从“零基础”学习俄语的实效。新生入学后,第一年集中学习语言,第二年到第四年使用俄语学习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实现常态化“基础+专业”的语言教学模式。其次,以培养俄语及其他外语能力为基础,依托校园活动、社会实践、访学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文化。中外学生合编班级,趋同管理,共同参加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学科竞赛等。定期开展语言学习兴趣活动,寓教于乐,通过第二课堂增进师生友谊,丰富语言学习语境。邀请中俄及其他国家的知名学者和行业领军人才通过讲座、沙龙、大师课堂与学生对话交流。再次,开展跨区域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拓展海外实践线路,组建志愿团队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利用三语技能和专业特长,促进文化交流,助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实现学生从“理论接受者”到“中国故事传播者”的升华。(作者谢欢欣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校办公室副教授级研究员,房林林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术事务部助教级研究员,唐瑀临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助教级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2JDSZ3160]、深圳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外合作高校辅导员队伍素养提升研究”[编号:ZD2021001]研究成果。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